熱線電話:028-85544218
觀看完劉潤《進化的力量》演講后,收益匪淺,很有感觸。對個人而言,一是拓展認識了“達爾文雀”這一物種現象;二是引入了對“進化”這個詞的思索,產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。這一詞涵蓋的范疇已經不是局限在某個物種上,而是超越、融入、滲透乃至貫穿到個人、企業、團體和社會等各個領域進步發展的方方面面。
我要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,從“達爾文雀”的進化說開去,延伸到建筑行業的各類企業,他們不也像一只只的“達爾文雀”嗎?在建筑行業的大環境中,遵循著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”的進化法則,有競爭就有淘汰;有生存就有死亡。
我們先來看看“達爾文雀”這一進化現象。
南美洲 “加拉帕戈斯”群島上有一種雀,體型平平無奇,看上去也沒什么神奇能力,卻是該島上最著名的物種。這種雀之所以知名,是因為博物學家從加拉帕戈斯群島不同的島嶼上,收集的眾多動植物標本中,這種雀的標本就多達幾十只。著名鳥類學家約翰·古爾德進行研究后,發現這些雀的喙部(也就是嘴),形狀差別很大。比如,有的雀,喙部又厚又硬,這是因為,它要在地上撿食堅果。比如,有的雀,喙部又尖又細,這是因為,它要啄食樹木里的蟲子。比如,有的雀,喙部不緊密切合,還微微向內彎,這是因為,這更方便吃花蜜和昆蟲。古爾德發現,這13種雀的喙部如此不同,但彼此之間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,它們源自同一個祖先。后來,達爾文受到啟發提出進化論,加拉帕戈斯群島又被稱為“進化島”。而這種根據環境變化,而不斷進化的雀,又被稱為“達爾文雀”。
通過對“達爾文雀”這一自然進化的了解,我們可以看到,同一物種,在面臨不同的環境時,為了生存,個體的某些器官和功能發生了質的變化,以適應環境,從中找尋可以賴以生存的食物,有能力去攝取、進食和消化。物種最終存活下來,并且種群發展壯大。
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只“達爾文雀”,身處逆境,它該是如何去進化,如何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求取生存和發展呢?
看看我們建筑行業大環境內的個中企業,大大小小,零零總總,國企也好,民企也罷,也無異于像“達爾文雀”一樣,從表面上看都是一只平平無奇的雀,除了形體大小的差異外,都擁有組織機構、資質、相應的各層管理人員及運行機制,可謂機體完整、五臟俱全,各個企業面對的每一天,都是在行業大環境中的不同層次、不同類別、不同領域內展開你死我活的角逐,尋求生存空間,相當殘酷。
我國當下的建筑市場現狀,隨著國家城鎮化建設進入中后期,日趨飽和,已出現僧多粥少的市場局面;建筑企業數量眾多,產業規模持續擴大、行業競爭過度的現象已十分普遍,利潤率持續走低;再者,建筑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,是不斷突破傳統、打破壁壘,更迭落后的建筑模式,逐步引入和發起新的技術變革和創新等,這些客觀存在的不利或有利因素,進一步壓縮和制約了企業生存發展空間,當然,也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、挑戰和希望。
企業的出路在那里?也應像“達爾文雀”那樣為適應而“進化”。一方面要適應行業狀態的不斷惡化,活下來;另一方面,要隨著建筑行業日新月異的需求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變化。競爭激烈,適者生存。對建筑企業的“進化”,我總結出以下幾點:
一、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觸角,這是觸發進化的原動力。劉潤在演講中舉了個很好例子:一個大學生和一個搶劫犯,兩者從各自的角度洞察到了“芯片”的價值,導致了兩個人截然不同的命運:一個靠打劫芯片,搶了500萬:一個靠外貿直播,賺了500萬。
處于企業金字塔頂端的高層、智囊形人才,好比企業的大腦、視、觸角器官,必須擁有超級敏銳的洞察力。能不能正確引領企業的發展方向,先人一步感知和捕捉市場轉瞬即時逝的機遇;能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或尋覓到企業可賴以生存的資源,規避過程中的危機和風險。就像“達爾文雀”一樣,通過視、觸角器官的明銳洞察力,發現哪些食物生存之本,陸地、水中、樹上、旮旯縫里,在哪里可以找到,攫取過程中還要善于躲避可能出現的風險。如何獲得敏銳的洞察力,這就觸及到大腦、視、觸角器官的進化——適應于引領企業生存方向,從環境中尋找、發現資源的進化。
二、獲取項目的手段,這是企業延續發展的關鍵環節。相當于“達爾文雀”機體器官中的喙和爪,是進化最明顯的部位。對應于企業的職能機構,就是市場經營部門和營銷人員。當企業決策層鎖定目標和發出指令時,市場營銷團隊就需要開動大腦,拿出辦法,全力到市場中捕捉和攫取資源。能不能有所斬獲,一要看自身進化的程度;二要看相應于資源情況的變化不斷進化出適應的手段。也就是喙和爪夠不夠鋒利如錐,夠不夠強裝有力,是不是在獲取食物過程中最稱手、最合適的利器。
三、攫取、進食、消化和吸收:獲得項目或訂單,就好比送到嘴邊的肉,能不能咀嚼咽下去,消化吸收,成為促使機體和器官成長的營養,就要看我們的消化系統,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組合體——項目班子和公司的各個職能部門。項目班子是牙齒,是利器,首當其沖,骨頭得一根一根的啃,飯得一口一口的吃,咀嚼了才吞得下,吞下了其他的器官才能發揮出相應的作用,最終,消化吸收營養,促使機體生長壯大。所以,作為消化系統的項目班子和各個職能部門的進化,不僅體現在本身能力強弱的進化,更是體現在兩者之間相互協調、合作的進化——不是最強壯,也不是最聰明,而是最適合的,才能夠生存。
四、機體的壯大:器官的進化帶來了機體的壯大,才能有信心、有機會、有資格作為“適者”,面對無盡的“天擇”。
恒力嘉公司也是眾多達爾文雀中的一只,也在面臨相同的生存環境下而不斷尋求適應和進化。公司創建18年來,來來去去多少人,公司制度、企業理念、運行機制從制訂到實行,修修訂訂多少遍,始終在求取生存、適應市場變化的道路上不斷的自我糾錯、更新和升級。通過一次次的學習、自我完善和進化,增強了適應力、應變力、機體的抗打擊和抗壓力。恒力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沒有倒下,而是生存下來并且日漸發展壯大。
五、未來的道路還長,面臨新一輪的“天擇”,企業如何進化應對,任重道遠。
未來,建筑行業大環境會從質的方面有突飛猛進的變化,將加快向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,智慧綠色城市、智能交通、智能能源、智能建筑等成為新的發展方向,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的嵌套、融合發展成為必然,將深刻改變建筑業的實現方式、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等等。對于眾多建筑企業來說,這又是一次殘酷的“天擇”。不能適應行業環境變化的企業將會被市場無情淘汰。
恒力嘉公司一直以來,就是一只積極向上、主動謀求進化的“達爾文雀”,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和進化,不是踟躕不前、坐以待斃,而是要厚積薄發、迎難而上。
下面這段摘錄自《鋼結構行業“十三五”規劃及“2025”規劃建議》中的中國鋼結構協會秘書長侯兆新的建言,不僅適合于鋼結構行業,也涵蓋了所有涉及建筑領域相關的各個企業,無異于指路明燈,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,拓展、強化企業對建筑市場發展變化的洞察力和敏銳性,從而激發進化的原動力和造就與之相適應的捕捉力。
在國民經濟新常態下的鋼結構企業,如何在鋼結構行業“十三五”規劃及“鋼結構2025”規劃下積極健康發展,中國鋼結構協會秘書長侯兆新出謀劃策:“應當打造一支鋼結構企業的艦隊。”
“對于大型企業集團,要打造航空母艦式的國際化公司。”一是要緊跟國家戰略,不能掉隊。二是與國內綜合總承包商對接,“借船出海”。三是與國際頂級承包商對接,進行國際認證和接軌。四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,提高創新驅動能力。五是整合互聯網、金融、人才和技術各項資源,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。
“對于中大型企業,要眼光獨到,做強做優,做護衛艦式的企業。”侯兆新表示,首先,要鞏固現有客戶群體,苦練內功,通過提供更多的超值服務,進而實現項目就地延伸。其次,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突破點,開展產品轉型升級,向上下游產品和服務延伸,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附加值,并提供高端服務。再其次,推進資源的戰略性合作,有目的地尋找國內外大型承包商,作為穩定的分包商,鍛煉提高自身能力,降低商業風險。最后,開拓高端市場,創立特色品牌,在鞏固和擴大國內市場的前提下,為自己做強做大打好堅實基礎。
“對于中小企業,要做專做強,‘為其他艦艇提供彈藥’。一方面,要調整自己的定位,明確產品方向,向專業化方向發展,在質量上狠下功夫,做成地域性特色品牌、地域性精品,做專做強。另一方面,尋找合適的大型企業進行戰略合作,做專項的分包,為總承包企業或大型企業開展專項服務,爭取壯大自己。”侯兆新還強調,對于中小企業,要杜絕盲目做大和盲目闖海外市場。
侯兆新的這段論述,概括了建筑行業這座島上,生存著央企、大型企業集團、中大型企業、中小企業等各式各樣的“達爾文雀”。并道明了他們的生存方向、生存空間和生存模式。
處在當下的恒力嘉,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總結過去,發掘潛力,不斷學習和積累,敢于創新和實踐,直面挑戰。未來發展中,自我定位準確,目標鮮明,“如果大中型企業是航母是艦艇,我們就是彈藥,就是補給。”在相輔相成中,互利共贏,走出一條即符合自身發展利益,亦符合市場需要、肯定和接受的特色路子。
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劉潤,每個人能做好當下的自己就千辛萬苦。不羨慕別人,但仰望高手的思維。
寫在最后,如劉潤在這場演講中說的,“只要你專業,到處都是機會,這個世界在哪里被撕裂,就會在哪里迎來一輪瘋狂生長。”
陳永勇
2022年7月20日
2022年“妙筆生花”征文活動一等獎作品
掃一掃,添加微信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