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線電話:028-85544218
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,不知不覺中新中國就迎來了她70歲的生日,經歷了70年的發展,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中國人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現在正一步一步朝著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。
小的時候聽父母的最多的是他們小時候吃不飽,穿不暖的悲慘故事,我們無法求證事實是怎么樣的。但我們親身經歷的這二十多年里,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變化。1986年我出生在了四川一個農村家庭,那里是我童年的地方,是我生活中最多的地方。但我以前的夢想卻是要出去闖一闖,永不想再回去!雖然這種想法現在已經不存在了。但那些年里它是多么真實地存在過。而之所以不再有這種想法,源于祖國交通的發展和農村醫療水平的提高。
小的時候我是一個十分淘氣的娃娃,換了多少打,我自己也記不清了。唯一記得住的是我媽打我時經常嘮叨的那句話:"要是你姐還在,我們肯定就不生你了。”也許對于我爸我媽來說。生我真的恐怕是不得己的選擇吧,而他們口中說到的我姐,其實我打生下來就沒見到過。按照父親和母親的計劃,有了我哥和我姐,那是一個多么好的組合。然而,命中有些事還是很不盡人意,姐姐在生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,就頻頻生病,最后也沒能保住。所以父母才想到再生了個。因為我哥小時候也經常生病。所以在那樣的情況下,很多農村人都選擇了至少生育兩個娃。那個時候。我根本沒聽說過醫院這東西,聽得最多的就是以前為土郎中。而且一個生產大隊也就那么一兩個人罷了。很多時候農村的人都是帶病堅持著,實在抗不住了,才會去找醫生。找一次醫生往往就是一天的勞作時間就沒有了。因為醫生很少上門的。小病都是自己跑去看病,特別嚴重的病才會去請醫生上門。即使去了也不一定看得了病,醫生也要作農務,也要出診,因此,90年代的農村醫序水平實在太差了,到底有多少人因為看病貴,看病難的問題而喪生。恐怕,誰也說不清楚。經歷了風雨,才知道彩虹的美麗,現在的醫序水平和那個對候比起來不知道好多少倍。醫院多了起走,醫療設備先進起來, 醫生的技術水平也過一步提升了,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有了保障。
除了醫療,我覺得更令我吃驚的是中國的交通水平的提升。“要想富,先修話”。這個標語在農村的某些地方依然可見。但是在出行難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。我讀小學的時候。很多農村小孩一樣見過能轉的恐怕就兩件東西,第一“風車”、第二“鐵環”。“風車”是收了稻谷后必用的東西,小孩最喜歡的東西就是“鐵環”了。那些年一個“鐵環”也是不少小孩子心中的夢想啊!初中時,看到了自行車,看著鎮上一些同學騎著一輛28式的自行車,心里理想的就一句話:“要是我有就好了!”然而,這種想法還沒等到初中畢業就不存在了,因為另外一個新的事物的出現,一下子將我對自行車的幻想吹滅了。而那個,就是摩托車。刺耳的轟鳴聲在那心耳里是多么的悅耳動聽。很快畢業進了高中,我學習的地方一下子由鎮上到了縣城,雖然不再每天來回跑二十多里路,但我還是很受交通的困擾。讀高中的時候長期住在學校,每月回家一次,每次回家都花老半天的時間,因為家境的問題。每次回家我都會選擇先乘車到另一個鎮,然后走將近四個小時的山路到家,雖然周六中午下課就放了假,實際到家往往都是晚上七點多了。回家到底有多難,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,而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。更鬧心的還不是高中的時候,真正鬧心的反而是我上大學的時候。大學在川南的自貢,家卻在川北,雖然在一個省內,一天時間卻是沒有辦法到家的,為了確保自己第二天能夠晚上到家,每次寒暑假一放假,我都不會七慌八忙的收拾,因為不管怎么樣,都只能是晚上趕兩點三十八分那趟車,去早了反而麻煩。夏天倒無所謂,冬天就惱火了,自貢的冬天也能冷到你瑟瑟發抖,這種悲慘的日子在我大學第三年開始了變化,那時候國家似乎發了瘋的搞基建。到處修房修路,就連我們的小村莊也開始修路了,雖然那時候是土路,但可以坐車直接到家門口了。別人眼中稀松平常得不得了的一件事,那在我看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!
今天,我漸漸的習慣了每天地鐵公交的上班方式,習慣了高鐵的出差方式,這都是要感謝祖國在這方面的付出。正是有了這份付出,讓我們的生活簡單便捷,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幸福感。
掃一掃,添加微信公眾號